臺靜農:白頭猶安閒找九宮格會議海角–文史–中國作家網

2024 年 6 月 15 日

要害詞:古代文學 臺靜農

圖①臺靜農書法

圖②莊重師長教師與臺師長教師

圖③莊因書臺靜農詩

本年11月是臺靜農師長教師120歲生日。32年前他在臺北謝世,但很多門生晚輩至今都記取他;甚至未及親炙的年青人,因他高深的書法而敬慕他。

前年在上海時觀賞虹口區的魯迅留念館,驚喜地看到展出的汗青圖片中有一幅“未名社”成員的合影,坐在沙發左首、意態端適的青年,恰是臺靜農。估量照片里的臺師長教師頂多二十五歲高低吧——1925年,魯迅、韋素園、韋叢蕪、李霽野、臺靜農、曹靖華等人在北京成立未名社,出書《未名叢刊》《未名新集》半月刊。在那樣風華正茂的年紀,臺靜農曾經寫出了一系列被魯迅贊賞不已的短篇小說,結集為《地之子》《建塔者》兩部。

時間流去世局幻化,我在臺灣年夜學選修他的“中國文學史”時,他已年過六十五了。汗青本科生的我往選修中文系的課,是慕臺師長教師的年夜名而往的,但是那時我對他的曩昔卻簡直全無所聞。直到出國之后才清楚:那時臺灣還在“戒嚴法”下沉默寡言的年月,幸而少少人了解他的曩昔,他才幹像一塊璞玉,曖曖內斂含光而不致肝腦塗地——這不是危言聳聽。臺師長教師是1946年應該時臺灣省編譯館館長、魯迅的至交好友許壽裳之邀赴臺,先到編譯館任職,旋即擔負臺年夜中文系傳授。1948年2月時任中文系主任的許壽裳在家中遭到慘酷殺戮,繼任系主任喬年夜壯半年之后他殺;臺師長教師“臨危授命”擔負系主任,任誰也會想像有一把顫巍巍的白懸在頭頂上方吧。從此,會議室出租臺靜農走進他“海角羈旅”的后半生,埋首中國古典文學研討、沉醉書法之海,借毫端揮灑前人詩詞以遣懷。

1970年秋天我到美國,接觸到臺灣的“禁書”,補充了我對三〇 、四〇年月中國文學的那片段層;也終于清楚了我在臺灣生長的歲月年里,從童年、少年到青年,那些遍布周遭、聽聞感觸感染到的忌諱與怖懼的本相。瀏覽阿誰怒雨奔跑、文學青年們壯懷激越的年月,才回頭省視本身在臺灣這些年親眼所見、切身所感的常識分子的波折與壓制。待了解了臺靜農師長教師是魯迅門生,更令我思考兩代人、兩岸常識分子的傳承與喜劇。我無法克制本身用文字來叩問這段汗青的意念,但是這個標題太年夜,我只能以一個短篇,一個片斷——一小我的一天,用淡墨,來寫這兩代和兩處人,一實一虛。當然,小說里的“實”也是虛的,我借用了臺師長教師的表面和魯迅的文名,虛擬了“譚傳授”和他的恩師“康岳”。譚作綱,一位臺北高級學府的老傳授,在一個平凡講課的日子里,偶爾得知他在年夜陸的恩師康岳往世的新聞,壓制多年的心坎不由波瀾洶涌。這些年來為了維護本身和家人,從不提恩師;但是昔時變節了恩師的學弟,此刻是系里的同事和炙手可熱的人物,卻寫一篇雪上加霜的文字批評恩師。一向平易謙恭的譚傳授終于不由得了,連夜寫成一篇批評的文章,并寫好信封準備投寄……卻在拂曉拂曉時分,無法卻決然地撕毀信封,將文章躲進抽屜深處。這就是“譚傳授的一天”。

實在對于這兩位作為“原型”的小我的一面,和對他們作為師生的來往,我完整全無所聞;而正因這般,我的想像可以不受限制。

《譚傳授的一天》定稿之后,我用了翻譯《漂亮新世界》的筆名黎陽,興起勇氣寄往臺灣給尉舞蹈教室天驄傳授,請他投給我從中學年月就每期必讀的文學刊物《古代文學》;沒想到居然不久之后就頒發在1971年12月45期,令我喜出看外。后來白先勇師長教師在《古代文學小說全集》序文里提到:“又如黎陽的‘譚傳授的一日’,我以為是描述臺灣學府常識分子小說中的上乘佳品,筆觸溫婉,察看鋒利,從頭到尾一股壓制的感傷,動聽心弦。”但那時他和《古代文學小說全集》的主編歐陽後代私密空間士都不知作者“黎陽”是誰。我由於餐與加入海內“捍衛垂釣臺”活動上了政府的黑名單,十五年之久無法回臺灣;其間頒發文章、甚至餐與加入小說獎,也再不曾用“黎陽”這個筆名;后來終于因探母病而能回臺,已恍如隔世。記得在一個文明聚首的場所碰見康來新傳授,她聽我說是臺年夜汗青系1969屆,問我:“汗青系有個寫《譚傳授的一天》的黎陽,你認得他嗎? ”我一時感慨萬端,竟說不出話來。

二十出頭時寫成的少作竟遭到這般注視,不少瀏覽的人被“譚傳授”的抽像震動了,難免“對號進座”,甚至隨之做出比對。亦師亦友的尉天驄就曾婉言:臺師長教師的風骨豈是如譚傳授那般畏縮?實在不用我多說,虛擬小說底本就不克不及當成史實來比對;但問的人多了我也只得辯護:臺靜農當然不是譚傳授,我只是借用了臺師長教師的表面和汗青佈景的吉光片羽,用小說虛擬出一個時期喜劇人物的側影,為的是帶出那時真正的的年夜佈景和氣氛。臺師長教師在壯懷激越之后的后半段人生里,選擇了寄情懷于詩書,掩映胸襟在書冊墨噴鼻間;我既有意更沒有標準寫他的真正的故事,而最遺憾的是他沒有留下列傳。我不了解這篇小說有沒有給他帶來些許困擾,多年后見到他時不敢問,但他兩次賜我墨寶,我撫慰本身:這就表現他沒有介懷吧。

1985年秋天,我分開臺灣十五年后第一次回家,盼望可以或許拜見臺師長教師,那時擔負《結合文學》編纂的丘彥明密斯便陪我往溫州街“龍坡里”臺師長教師的家。我出國多年怕禮數陌生了,彥明說臺師長教師和藹可掬不用拘束,白叟家愛好小酌,提出我帶一瓶洋酒呈上。溫州街冷巷里古樸的日式平房那時仍然舊貌,而今已是一則傳說了。臺年夜一別十七載,師長教師仍然謙謙正人,溫潛如玉。說話的細節已不復記得;臺師長教師話未幾,多半聽我們說,他就閑閑地抽著煙;那般溫靄安逸的神志,三四十年了仍然沒有磨蝕,由於我經常在記憶里回放。

我年夜約是說了些往年夜陸各地觀光的經過的事況——那時往年夜陸觀光再回到臺灣的人還很少。過了幾天收到郵寄來的墨寶,是集兩首李白的七言盡句:《峨眉山月歌》和《早發白帝城》。看到“夜發青溪向三峽”那句我就心小樹屋生感謝,由於他記住了我提到過已經搭船游三峽。第二首的第一句“朝辭白帝彩云間”,臺老寫成“廬山東看彩云間”,想來是他起意融進了李白《看廬山瀑布》那首。

1987年炎天我暢游北京、西安奇跡之后回到臺北,帶了一套紅木筆架拜會臺師長教師,仍是彥明陪我往,也仍然是閑適地坐著隨便談些見聞;屋外炎炎夏季,屋里靜雅閑澹。過沒幾天他寄來第二幅墨寶,又是集李白兩首七言盡句:《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》《春夜洛城聞笛》。看著“此夜曲中聞折柳,何人不起故園情?”兩句,想那時兩岸尚未開放互通,弦外有音而余音裊裊。

老友莊因兄的尊翁莊重師長教師與臺師長教師是厚交,網下流傳一幅照片:臺師長教師坐在桌前書寫,嘴里銜著煙斗還冒著裊裊煙絲,尚嚴師長教師站在近旁垂頭不雅看,兩人神志安逸愉悅私密空間(圖②)。那幅口角照片令我打從心底愛慕那一代人的友誼和雅趣,卻簡直忘卻了他們禁受的顛沛喪亂、憂患苦楚。莊因兄也是書法大師,為人瀟灑大方,伴侶求字簡直都是有求必應,是以家中不少承他的賜贈的墨寶,此中我最偏心而吊掛在書房的一條橫幅,錄的恰是臺師長教師的一首未見別傳的詩作(圖③):

孤船夜泊長淮岸,

怒雨奔跑亦壯懷。

此是少年頭羈旅,

白頭猶安閒海角。

點睛之筆是詩后莊因兄的題跋,竟比詩自己長幾倍:

右錄靜農父執少年行詩句 昔父執離鄉往京 適逢五四年夜變 旋中日戰起流遷年夜江南北 成功后又因國共齟齬 終避亂臺島 卜居北市龍坡之里近五十載感時傷世 暮年遂有是詩之作 今徽籍女史李黎棲遲花旗十數載 九洲未同 回期難測 改日恐亦有白頭海角之嘆 隨緣自得 是耶非耶 丙子早秋 莊因在天之涯。

丙子是1996年,實在那時我已“棲遲花旗”遠跨越十數載了。不外莊因仍是仔細,點出我是“徽籍”——那恰是臺師長教師的本籍。

我做了一點考據,臺師長教師夜泊淮岸的“少年頭羈旅”,應是1919年考進湖北省漢口年夜華中學的那趟初旅,還不是1922年赴北年夜就讀的進京之旅。莊因兄題跋里說臺師長教師這首詩是“感時傷世,暮年遂有是詩之作”,“暮年”詳細是哪年已不成考。從少年壯懷到白頭海角,二十八個字起承轉合道盡了平生!我得此作已有二十多年,天天走進書房抬眼就可見,卻時常心中默誦感慨如初見。尤其是“白頭猶安閒海角”一句,反復吟誦,蕩氣回腸。想我至今“棲遲花旗”已逾五十載,但早已遍行海角,也有幸回探故鄉有數回;而臺師長教師“卜居北市龍坡之里近五十載”,卻再也未能重見他的少年羈旅之地。

白首海角,那位少年踏上旅途之后,永遠沒有可以或許回家。

臺靜農,1902年11月23日生于安徽省霍邱縣葉家集鎮,1990年11月9日卒于臺灣省臺北市臺年夜病院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